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强化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通识基础教育,拓展外语学科人文性和应用性的内涵,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新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联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及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于2021年4月9日至11日在上海举办了“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论坛。我校基础部教师贺光辉副教授参加了该论坛。
论坛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四川大学石坚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等专家先后发表主旨发言。查明建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和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广博视野、批判性思维及责任意识。假如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只关注专业和技术,在某一领域投入过多而忽略了人文知识,既不懂得关于生命、人性和生活的道理,又缺乏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他毕业后也许只能干点技术活。四川大学石坚教授认为,通识课尤其需要学术涵养深厚的教师主讲。在川大,学校计划开设100门通识课,三年来学校已先后开发出包含梁中和教授主讲的《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在内的共计31门课程,其中不少亦成为有口皆碑的“金课”。董洪川教授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经验,川大依托中央文件外译平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资源平台两大平台,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翻译学院等不同专业的老师组合在一起,通过以译代教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升翻译技能的同时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专业成才容易,精神成才则难,通识教育旨在弘扬人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外语通识课程在阐释世界文化的异同、促进文明互鉴、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与会者一致认为,论坛深化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为进一步探索外语学科发展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供了思路与启示。论坛期间,贺光辉老师认真听讲,深入思考,积极向专家及同行们学习,拓展了视野,收获颇丰。
(基础部 贺光辉 图/文)